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RIP CD 的思考 !

就我的目前的觀察 Nov 2011,如果是使用itune來當資料庫的話,AIFF 16bit 44.1khz 應該是目前最好的solutation,當然還是有人說WAV最好聽,癥結也是AIFF的話CPU還是要多耗一點 點資源在處理tag上,但是說實在以同樣16bit 44.1khz 來RIP CD ,以我目前的的器材說實在我真的聽不出來AIFF 與WAV差別在哪裡,即使使用耳機系統也是分辨不出 ! 我的電腦算是相當新的,2011 MAC MINI,我想新的雙核CPU,對於處理tag這種小事應當不會有另外的負擔,所以目前RIP CD的方向,我還是使用itune 來轉成16bit 44.1khz AIFF檔 !

itune 管理資料庫的成熟度應該是目前較為大家廣為接受的,當設定好時,CD丟入 ,itune 隨即搜尋CD曲目資料並自動轉成AIFF 檔存入指定資料夾中,再自行貼上專輯封面就是一個很好的人機介面了 ! 當然也有其他軟體可以做到像 itune 一樣,但是我覺得 itune 另外最重要的功能是:分享,你只需要建立一套資料庫中心,家中除了你的寶貝音響外,
  1. 你還可以用舊電腦裝itune來分享你建立的itune資料,找個USB DAC 放在書房接小系統就可以很Hi-End 了,直接接小系統也行 !
  2. 別的房間還可以裝個 Airport Express 當訊源接小系統,嚴肅一點的先接DAC再接小系統
  3. ipad, iphone, ipod touch 都可以連上中心itune 當撥放器,外接喇叭或音響系統
  4. 匯入喜歡的音樂至 ipad, iphone, ipod touch上,插上汽車音響,老式的CD匣就可以拔掉了 !(前提汽車音響要有USB輸入或是AUX輸入)
 但是反觀各大高解析音樂網站,絕大多數是使用FLAC 格式,我想第一FLAC 是Open source 第二是避免下載檔案過於龐大,第三也許是未來CPU對於解壓縮完全不會有負擔,所以連 LINN 這種指標性的高解析網站也都是 FLAC 24bit 196 khz 的檔案

    2008年4月22日 星期二

    M40 喇叭端子 輕度改裝

    M40 後面的喇叭端子是高,中,低,三對端子,有興趣的話可以玩 tri-wire, 以現階段來說不太可能,也不太有興趣,Harbeth 原廠的跳片早已被人詬病,早早就換成了Silvercom的銀線當成跳線,聲音也比原廠跳片進步不少,然而心中一直想要把Silvercom銀線加到兩股以增強中低頻之量感,單股可以穿入喇叭端子中的孔洞,可是兩股要穿入似乎有些困難,而且我的喇叭線是Y插,其實跳線穿過端子中間的孔再鎖入喇叭線其實Y插接觸面積並不是那麼全面,也曾經想過用兩股兩股加香蕉插的方式來當跳線,可是Tri-wire跳線設計並不像跟Bi-wire那麼簡單,

    左思右想了好幾年,想說是不是可以從打開背板,從喇叭端子後面來做處理會比較單純,這樣子一來,前面沒有了跳線,喇叭線Y插可以所的更緊,接觸面更多了,前幾天終於打開M40背版看看,差點暈倒,並不是非常Hi-End的感覺,看了看背後的結構,馬上打消了接跳線的想法,想說少一個接點少一隻鬼,全部把高中低喇叭線頭全部鎖在一起,這樣應該是減少接點的最佳作法,二來將來有需要時也可隨時復原,三來也可節省跳線的花費了 !

    接上去試聽後發現聲音並不會比以前接SilverCom跳線差,而且各頻段的能量有增強一些,是稍微直接的聲音,這樣的結果我還蠻滿意的,對於使用M40,M30而且只能Single-wire的人,可以玩玩看,而且不滿意的話馬上還可以恢復原狀歐 !!

    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MURANO P500 Plus

    因小兒出生,逐漸把重心移回台中,音響系統也全部移回台中,原本後級使用 Marantz 8B ,想說真空管可能會對小朋友有危險,適時 DZ 推出 MURANO 系列,想說 Jeff Rowland 也是使用相同模組,所以便購入台中使用。

    幾個月聽下來覺得,規模感似乎有一股氣悶在胸中,音場、動態都縮小了一號,感覺不出是有500W的輸出功率,P-500Plus細節表現很細緻的交代,像是該有的都有但卻不豐富;呈現出的是比較平面單薄的音像;低頻不多,極低頻表現還有加強的空間; 於極高與極低頻段兩端似乎削掉了一些。

    之前忙於懷孕,小兒出生,坐月子,一陣子混亂之後,開始注意到網路上大家開始在討論各種改機的方法,後來決定送去 Diysong 李先生那裏去改,李先生改機的項目為下:

    變壓器沒有Byepass,而是跟模組連接改為平衡連接.
    MURANO
    的線材使用電腦上常見的渡錫線,這對聲音很不利
    上一組MURANO 1000 就是改電源線線徑1.2mm2.2mm,
    輸出線,渡銀19芯線徑2.0,加銅線19芯線徑2.0,兩種線混合輸出.
    訊號線由12芯線鏡徑1.0純銀線輸入.,
    在電源+-12V,120V(80V)加上3組電容的版子補償頻率. 和解析能力.
    ll7902
    改全平衡連接模組.
    改放大倍率為原來的1.5.

    所用的電容:RELCAP 2MF250V X 4, RELCAP 3MU250V X2,
    RELCAP 0.1MF600V X4, RELCAP 0.2MF450V X2,
    RELCAP 0.01MF600V X2, WIMA(
    黑色) 0.01MF400V X6,
    WIMA(
    黑色) 0.033MF250V X2,
    WIMA 2200PF600V X6, PH 470PF400V X4,1000PF250V X2,
    3000PF250V X2.

    改完機接上去一聽,哇................ ,聲音已經不是昔日可比擬,更寬大,更深邃的音場,更好的定位
    音質中性平衡,無渲染。十分的溫潤中性十分全面均衡,更佳的低頻延伸,更寬廣的音場及速度感,以及更通透的解析力,還有音樂的活生感及鬆軟適中的中高頻。各頻段十分均衡且微動態特佳, 極高頻的光輝感出現了,高頻延伸非常悅耳動聽, 各種細節如鋼琴在空間中的泛音及演奏家的呼吸聲聽起來就是如此地真實. 人聲聲音的氣韻轉折都可以清楚聽到。

    聲音栩栩如生. 鋼琴泛音, 錄音堂音自然甜美. 那是一種你一聽到就會發自內心感動的聲音,常常你轉身在做別的事情時,會突然豎起耳朵讚嘆說真是美...........


    當然以上只是一些形容詞,很多東西要比較過後才有高下,但是至少我還滿意目前這個階段的成果................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電源線DIY

    常常在討論區可以看到發燒友對於更換電源線的改善

    電源線可以從幾千塊到好幾十萬, 從國產的到進口的, 種類不盛凡舉, 實在是不之如何選擇才好, 因此才想說自己來DIY, 有改善便是賺到了, 又可以享受DIY的樂趣.

    計畫決定之後便開始收集資料,

    決定材料,手頭上還有一些DZ 藍色的OCC銅線, 我想就以這為基本的線材,從 VH 的網頁中, 他每一級使用12AWG( 直徑2.05mm, 面積3.31mm2)線材, DZ 藍色OCC銅線為(面積1.72mm2), 因此決定

    火線:3條,總截面積為5.16
    水線:5條,總截面積為 8.6 ( 水線與火線的比例為: 1.66666666……. 剛好是黃金比例)
    地線:2條

    結構構想:
    基本上為 VH 設計電源線的第一種

    製作過程中, 電線攪繞的方式, 接頭的處理方式最大的問題是裸線預留過短, 線徑過粗無法插入插座端頭, 拆開重做好幾次, 手指頭也起水泡好幾次, DZ 藍色OCC銅線是由很多細線攪繞而成, 當五條合在一起時線徑很粗, 又無法緊緊的纏繞在一起,隨便碰到都會花掉, 最後只得在纏繞後加熱用銲錫滲透進去把他們融合在一起(不知道這樣處理銲錫會不會對音質造成影響). 另外記得每級要預留裸線約 2cm來纏繞上錫,最後三股完成後才剪成同樣的長度, 用銼刀把各股磨成適當的截面績以利插入電源端頭.

    本來想說能通電的話就好了, 畢竟拆拆合合了好幾次, 在心中並不是那麼完美, 沒想到run 了約2個小時候, 嘴巴與眼睛開始張大高頻變得更細膩, 泛音的光揮感跑出來了, 各部的細節比以前多出許多.中頻與低頻更加豐厚, 活生感更加彈跳.音場向外擴散了出來. 系統開始出現了感動跟音樂性. 比起之前換了前級的真空管與交連電容的小改變, 這次換得電源線似乎像是換了一部機器的級距那麼大。難怪有能力的人願意花大錢砸在高價的電源線上了。

    1. 水線五條與火線三條分別剝除一端PVC兩公分, 纏繞, 水線五條焊在一起,火線三條焊在一起, 注意讓銲錫滲透入纏繞的銅線中。

    2. 水線五條, 其中兩條跟綠棉線編織,另兩條跟麻繩編織, 留下一條(棉線,麻線,矽膠管兩頭需OCC電線端頭距離四公分),兩端用電器膠布固定。

    3. 火線三條, 其中兩條跟綠棉線編織, 兩端用電器膠布固定。留下一條

    4. 水線與火線未編織的那一條與矽膠管(兩端需上膠密閉管內空氣)編織, 作為吸收震動的阻尼,兩端用電器膠布固定。










    5. 四條編織好的線再互相纏繞編織, 兩端用電器膠布固定。

    6. 套上金屬隔離網作為EMI或是雜訊的隔離(金屬隔離網器材端不接地, 電源端接地以導出雜訊電流), 兩端用電器膠布固定。










    7. 插電源端(公插)的金屬隔離網端頭焊上一小節OCC電線

    8. 金屬隔離網外繞上兩條OCC線作為地線, 這兩條與步驟7的電線焊在一起, 作為地線

    9. 再套上熱縮管, 用吹風機熱縮。

    10. 水線五條焊在一起,火線三條焊在一起

    11. 2cm焊接處用銼刀磨光

    12. 先套上尼龍伸縮網.

    13. 兩端套入公母插頭, 鎖緊。

    14. 公母插頭兩端黏上適當長度瀝青膠帶,約2~3cm

    15. 公母插頭套上熱縮管約10cm,吹風熱縮。

    16. 公插插上電源後,母插先不要插入機器中,先用電錶量過, 確認無誤後才可以插上機器。

    材料:

    1. OCC銅線

    2. 熱縮管

    3. 公母插

    4. 尼龍伸縮網

    5. 電器膠帶

    6. 綠棉線

    7. 麻繩

    8. 矽膠管

    工具:

    1. 撥線鉗

    2. 焊鎗,銲錫

    3.

    4. 吹風機

    5. 十字起子

    6. 銼刀

    我終於成功了, CD Pro 2...........


    DZ CD Pro 2 剛出來時真的是轟動武林 , 再加上 Pro 2 無間道的爆紅 , 使得 cd pro 2 無人不知 , 無人不曉 , diy zone 從此一炮而紅, 我覺得DZ是很好的 diy 平台, 他讓很多非專業人士得以親近diy的樂趣, 只可惜落得今日之場面.......

    Anyway, 當時我也搶到了一套, 約過了2,3年後才開始製作, 約又經歷了約兩年至今才終於作動發聲,那一刻真的是好感動勒...................

    2007年7月5日 星期四

    Lossless 音樂格式

    家裡的音樂系統開始在建構中, 之前購入了Squeezebox 3 準備來當訊源, 再來的計畫就是把原有的CD 讀取後存入磁碟, 大家比較常用的有 APE, FLAC, Apple lossless, 三種, 今天在ATL 以同一 CD分別轉成 , APE 與 Apple lossless 來聽, 兩者其實差異不大, 但是感覺上似乎是 APE好聽一點點, 找機會來試試 FLAC !
    itune 有個方便之處是他在擷取CD時,已經幫你讀出曲目, 而 EAC 並沒有, 如果用EAC來讀音軌的話, 則必須自己鍵入曲目,作者.

    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無悔的選擇 M40

    以前常常有空時就去逛逛音響店, 每年也都去看看音響展, 慕名瞻仰那些名機, 個個都像是名模一般, 身材玲瓏, 凹凸有致, 個個百花怒放, 精雕細琢, 只看供的起的人喜歡哪一個……

    加上早期 Stereo Sound 洗腦, 那些日本人無所不用其極的在幾個褟褟米上擺入 4344, 4348或是西敏寺…等超級大喇叭, 就覺得喇叭一定要有大的低音單體才能輕輕鬆鬆的放送出音頻的下半部 !
    那些名叭個個音頻精準, 各有特色, 卻都無法引起心中漣漪…… 直到某一天聽到了M40…..


    哇……… 好輕鬆的感覺……….直接引你聆聽音樂……… 而不是在聽音響…….., 又過了好幾年, 陸續在不同地方聽到不同的搭配, 雖然聲音因搭配不同而有差異, 但是不變的是那種輕鬆的感覺……


    就跟腳踏車一樣, 車架是你整體表現作先決的一環, 其他寧可日後待升級, 音響整體最先決的一環是喇叭, 日後證明我的決定是正確的, 雖然我在其他環節上並沒有給M40很好的搭配, 可是他還是盡忠職守播放出他應有的聲音, 在我偶然回家的日子中, 泡個茶, 或喝喝小酒, 他都很輕鬆的領我進入音樂當中………